广告

“老山精神”照初心 文艺铸魂担使命——观情景党课《老山》有感

发布时间:2025-04-29 08:54:33

近日,在云南老山干部学院培训期间,我怀着崇敬之心观看了情景党课《老山》。当《小草》《十五的月亮》《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和着学员们的齐唱在礼堂响起,当舞台灯光照亮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山战场。云南老山干部学院的老师们用真情演绎,将“老山精神”化作可触可感的故事,让我们在泪水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震撼中叩问初心的分量。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这场党课不仅是一次党性的淬炼,更是一次对文艺使命的深刻觉醒。

      一、以血火青春谱就信仰之歌,在历史场景中触摸精神的温度

情景党课以“序”拉开帷幕,当旁白讲述“改革开放春风拂动大地,西南边陲硝烟四起”时,我的思绪被拉回到那个激情与战火交织的年代。1984年的老山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历时最长的边境防御作战,数以万计的年轻战士用生命守护国土,他们中很多人比今天的“00后”还要年轻,却在枪炮声中写下了最壮丽的青春诗行。

(一)文工团的选择:文艺战士的初心抉择。党课第一个场景是“文工团报名参军”,18岁的郑海虹和她的文工团战友们放弃了舞台,集体申请到老山前线去。这个情节让我尤为触动——她们的选择,正是那一代文艺工作者的缩影。在和平年代,文艺是美的呈现;在战争年代,文艺是枪的延伸。正如老山战场上的文工队员,她们奔赴前线,用歌声驱散战士的疲惫,用舞蹈点燃战斗的勇气。郑海虹第一次听到炮声时的恐惧、第一次面对鲜血时的颤抖,让我们看到文艺工作者从“温室花朵”到“战地玫瑰”的蜕变。这让我想起州文联近年来组织的“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不正是这种“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传承吗?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从来都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而是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

(二)战地情感的三重奏:家国情怀的立体诠释。党课通过“临行送别”“宿舍争执”“死吻入梦”等场景,细腻展现了战士们的亲情、爱情与战友情。即将出征的战士给孩子取名“平平”,饱含着对和平的渴望;“男耕女织,儿孙绕膝”的爱情誓言,让我们看到战火中的浪漫与担当;而“死吻入梦”的故事,则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祖国的大爱。这些场景没有刻意煽情,却在细节中直击人心——当郑海虹为战友浸洗血衣时,衣料上的弹孔与血渍,是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的控诉;当战地医院的阳光照亮伤员的笑脸,那抹光亮正是信仰的具象化。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常常思考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老山》的启示在于:真正的家国情怀,藏在母亲为儿子缝补的衣角里,藏在恋人未寄出的信笺中,藏在战友背靠背的守护间。只有捕捉这些细腻的情感,才能让英雄形象有血有肉,让革命精神直抵人心。

(三)猫耳洞的坚守:艰苦环境中的精神丰碑。“猫耳洞艰苦环境”的场景,用舞台特效还原了潮湿、闷热、狭小的战地生存空间。结合此前学习了解到战士们在雨季泡烂的军鞋、用炮弹箱搭起的书桌、在石壁上刻下的誓言,让我们看到物质匮乏与精神富有的强烈反差。郑海虹为战士们表演节目的情节尤为动人——即使身处地狱般的战场,文艺依然是照亮心灵的火炬。这让我想起34年前我参加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活动,老红军讲述当年红军“半条棉被”的故事,他们的住所同样简陋,却用信念筑起了精神高地。艰苦环境从来不是退缩的借口,而是锤炼党性的熔炉。正如老山战士在洞壁上写的“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光芒。

二、以生命绝唱诠释使命担当,在英雄事迹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情景党课的高潮,是郑海虹为抢救战友牺牲的场景。她的独白“我流血的地方,也许会长出一朵白色的小花”,与尾声的“老山兰”意象遥相呼应,将个人生命升华为守护祖国的永恒象征。这个故事并非虚构,而是无数老山英雄的真实写照——“老山十五勇士”“战地百灵”徐良、“排雷英雄”杜富国……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个信念:祖国的领土不容侵犯,人民的幸福必须捍卫。

(一)从“怕炮弹的女孩”到“老山兰”:成长背后的精神密码。郑海虹的成长轨迹,是一条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之路。初到战场时,她会因为炮声发抖,会在深夜偷偷想家,但战友的牺牲、战士的坚韧,让她逐渐明白:个人的安危与祖国的安危紧紧相连。当她在战地医院奔跑着抢救伤员,当她用身体挡住飞溅的弹片,那个曾经柔弱的文工团员,已经成长为钢铁战士。这种成长的动力,源自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在工作中也会面临各种挑战,是遇难则退还是迎难而上?郑海虹的故事告诉我们:使命担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具体实践中摔打出来的品格。我们在推动文艺创作时,常常也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想想老山战士在绝境中的坚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唯有攻坚克难,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作品。

(二)“老山精神”的当代解读: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有人说,和平年代没有战火,英雄主义是否过时?《老山》用“战地医院的阳光”“宿舍的夜”等场景给出了答案:英雄主义不仅是冲锋陷阵,更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不仅是流血牺牲,更是在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在情景党课中,我们看到战士们在猫耳洞里学习文化知识,在战壕里写下入党申请书,等等。这些细节告诉我们,“老山精神”的核心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文化强国,每一个领域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的“枪炮”就是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我们的“阵地”就是文艺舞台和文化阵地。唯有像老山战士那样坚守阵地,才能抵御文化霸权的侵蚀,才能让社会主义文艺旗帜在时代风云中高高飘扬。

(三)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让英雄故事永不褪色。郑海虹的生命定格在19岁,但她化作了“老山兰”,永远盛开在祖国的南疆。这让我想到文艺的永恒价值——英雄的肉体可能消逝,但文艺可以让精神永存。云南老山干部学院的老师们用情景党课的形式还原历史,正是用文艺的力量传承精神。比如我省文艺界近年来推出的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等文艺精品,也是在做同样的事:让历史走出档案,让英雄走进人心。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更需要创新文艺形式,用短视频、VR技术、沉浸式演出等手段,让“老山精神”与年轻一代对话。正如情景党课中,有的年轻学员看到郑海虹的故事时热泪盈眶,这说明,只要表达方式得当,红色精神永远能引发共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做“老山精神”的传播者、诠释者,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三、以文艺之力传承红色基因:在守正创新中践行初心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文艺工作者,观看《老山》后,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文艺是时代的镜子,也是精神的纽带。我们不仅要自己领悟“老山精神”,更要带领我州文艺工作者,与更大范围的同道们共同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创作动力,用优秀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一)扎根人民:让文艺创作充满泥土气息。老山战士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因为他们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无论是战前的“临行送别”,还是战后的守护平安,都体现了“为人民而战”的宗旨。文艺创作同样如此,只有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才能找到最鲜活的素材、最真挚的情感。我们将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到边境村寨、工业园区、少数民族聚居地采风,让他们在与群众的交流中感受时代脉搏,创作更多像《老山》这样“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

(二)守正创新:让红色题材焕发时代光彩。情景党课《老山》的成功,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党课的形式,用情景剧、音乐、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还原历史。这启示我们,红色题材创作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历史真实和精神内核,又要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增强感染力。今后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联合影视公司、剧院团体等,基于云南各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红色情景剧,利用全息投影、互动体验等技术,让观众“走进”战场,感受英雄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将鼓励青年艺术家尝试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形式演绎红色故事,让“老山精神”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承下去。

(三)培根铸魂:让文艺阵地成为精神高地。老山战士用生命守护国土,我们要用文艺守护精神家园。我们将持续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引导,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倾向,确保文艺作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审美导向。我们将以新时代的“老山精神”建设文艺创作基地,举办红色主题美术展、诗歌朗诵会、音乐演唱会,让红色文化成为地方的精神标识。同时,加强文艺人才培养,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党性教育,让“老山精神”在文艺队伍中薪火相传。

情景党课结束时,全场学员们的掌声经久不息,我看到许多学员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被英雄事迹感动的泪,更是为使命在肩而热血沸腾的泪。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我们已经从“老山战场”的观众,变成了新时代文艺战线的战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老山精神”为指引,始终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融入到每一部作品、每一次活动中。正如郑海虹化作“老山兰”守护边疆,我们要用文艺的力量守护初心,让“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来源:县处级正职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第1期) 

作者:楚雄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金伟

编辑:胡远燕

审核:曾   稆

终审:范文聪




最新新闻

滇ICP备20004729号-1

地址:云南老山干部学院 咨询电话:0876-2623125

Copyright © 云南老山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