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0 10:08:53
非常荣幸能代表我们小组在此分享在云南老山干部学院培训的收获与感悟。培训期间我们沿着“老山精神”“西畴精神”的脉络,在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研讨交流中深刻感悟信仰的力量。
通过“自问自省”——在精神洗礼中校准人生坐标
我们的一位组员告诉我,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很早就在教学案例中听过“老山精神”“西畴精神”,那些文字里的英勇事迹与奋斗故事,早已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当她来到这里学习时,望着麻栗坡烈士陵园斑驳的墓碑,摩挲着西畴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粗糙的岩壁,那些曾在教案里反复推敲的理论词句突然有了温度。不仅如此,我们的组员中也有部分像我一样来自外省的教师,过去我们对老山战役的了解远远不够,经历了这几天的学习后我们真真切切明白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云南为什么要在边境线上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1984年,广东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深圳速度”,而老山前线战士们在猫耳洞里刻下入党誓言;1988年,海南省开启“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浪潮,而云南边防民兵背着干粮在雷区徒步巡逻;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号角吹响时,麻栗坡的乡亲们在山坡上为烈士墓培土。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奇迹,当沿海地区在经济赛道上冲刺时,老山战士们在边境浴血奋战为全国赢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正如纪念馆墙上那句标语所说:“我们多流一滴血,祖国少流一滴泪。”
透过历史回响——在血色记忆中读懂信仰的重量
在攀登老山主峰223级台阶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是深植于内心的,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是体现在“一家不圆万家圆”这样具体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上。当我们站在老山主峰上,云雾缭绕间耳畔仿佛回荡着四十多年前的炮火声;触摸着斑驳的猫耳洞石壁,忽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精神海拔。看着纪念馆中泛黄的家书,终于懂得“老山精神”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刻下的精神坐标,是用青春和热血浇筑的精神丰碑。
“老山精神”不是教科书里的抽象概念,而是战士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生命界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是明知前方是死亡却依然向前冲锋的决绝,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无私大爱;那些"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在战场的硝烟中化作了守护山河的铜墙铁壁。
回应时代叩问——在精神坐标中寻找现实的答案
站在老山主峰眺望,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云南教育的“双重使命”,我们庄重承诺要做“四有”好老师。作为国防教育者,要把“老山精神”植入专业教学;作为新时代女性,要以“西畴精神”激发力量。在"地球癌症"石漠化面前,西畴人民用炸石造地的钢钎、悬崖凿路的锤凿,书写了从"口袋村"到"卖粮村"的奇迹。患癌的村干部谢成芬坚持带领群众修路;岩头村村长李华明12年如一日修建进村最后一公里路......我们被"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的意志深深触动,明白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不是口号,而是西畴人民用血汗浇灌的生存智慧。新时代更需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劲头与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依然无处不在。崇高理想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行动;爱国情怀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责任担当。不论是麻栗坡人民长久以来对祖国西南边陲的坚守,还是西畴人民自强不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无一不诉说着文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短短几天的培训感悟深刻。“一次老山行,一生老山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时刻铭记“老山精神”和“西畴精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云南开放大学“老山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
编辑:胡远燕
审核:曾 稆
终审:马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