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文山日报》刊发文章:《加快推进“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13 15:04:02

近日,《文山日报》刊发校(院)教师撰写的理论文章《加快推进“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文章分析了“世外桃源”坝美的独特资源、现实挑战,并就推进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文章如下

加快推进“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王景艳  曾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了“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重要举措,足以体现文旅融合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部署中的重要性。2024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的通知,为云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期待。广南县坝美景区围绕“世外桃源”主题将自然景观与壮乡文化巧妙结合,为谱写“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新篇章增添独具特色的诗和远方。加快推进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高坝美景区旅游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能为全力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文旅品牌增效赋能,同时还可进一步展示祖国边疆地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先天优势

(一)出世秘境: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自然之美

坝美位于坝美镇西北方向,在壮语中译作“森林中的洞口”。当地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景区四面环山,属于喀斯特地貌,拥有独特的“一河穿两洞”地质景观。进出村都需乘船经过钟乳林立的山洞,出洞后映入眼帘的是田园盛景与古朴村落,具有“隐于山林、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意境。

(二)壮族风情:世代相传的壮乡民俗民风的人文之魅

坝美村总面积7.20平方千米,村落布局均是“背山面水”,村里住着百余户壮族人家,村民大多属土著居民沙支系。村中女子着装均以蓝青色为主基调,扎着帕角,脚穿绣花鞋,男子则身穿黑色对襟衣,着黑色包头帕。数百年来坝美人民创造出诸如壮族民歌、传说故事等艺术作品以及富有壮族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村寨里每年按时举行过小年、三月三、祭龙、祭祖、花糯米饭节等传统节日,并定期举行围鱼、对歌、舞狮等集体娱乐活动。特殊民俗至今保留着坐家、舂粑粑定亲、吹树叶谈情说爱等,蕴含着古老淳朴的壮乡风情。

(三)田园诗画:驮娘江畔田园牧歌式的农耕之乐

坝美水源丰富,气候温和,由于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山谷里,传承发展着壮族传统的农耕文化,无现代化机械加持。古朴静谧的风雨桥和吱吱作响的木制水车传递着古老的讯息,再现了经典的生态农耕时代,展现出男耕女织、小桥流水、鸡犬相闻、鱼翔浅底的田园画卷。

二、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生态保护挑战:无序开发带来的原生态受损

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资源消耗容易导致景区空间形象改变,破坏“天人合一”的原始景象。随着坝美旅游业规模的壮大,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多样化娱乐休闲需求日益增长,景区在创造更多收入的同时,当地自然生态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负担与压力。

(二)去传统化风险:商业化气息对景区原有风格的“侵蚀”

坝美景区建设初期商业化元素注入过多。景区改造后虽然更加整齐鲜亮,但却破坏了原本具备的古朴宁静格调。通过对当地人的走访及改造前后景区照片的对比分析,直观地反映出坝美受现代社会冲击,去传统化现象较为明显:景区传统土木结构房屋被新建钢筋混凝土民居替代;码头被过度硬化,同周边环境设施格格不入。

(三)文化传承难题:壮乡民族文化发展式微

随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商业化现象正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坝美耕地较少,近年来,坝美村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创业或务工,民风民俗的持续稳定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

(四)利益分配挑战:投资商与原住居民利益共享机制缺位

广南民族文化公司享有坝美景区独家许可开发经营权,并持有100%股权,对坝美景区经营拥有绝对主导权与支配权。原有的由景区村民经营的马车、人工船被取消,以企业经营的电瓶车和机动船取而代之,大部分马车工、船工等失业,且企业为当地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导致景区内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没有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好局面。

(五)可持续发展难题:景区业态优势不明显

由于坝美景区面积较小,景区内种植的稻谷、油菜、油茶等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发展为足以支撑景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业态。投资公司虽然从运营、造景、体验、商业、惠农、传播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升景区发展竞争力,但目前景区没有优势业态支撑这一突出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三、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规划先行

坝美的规划应该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把握景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首先,把景物按照“世外桃源”鲜明主题和壮乡风情的设定进行科学的空间布局和定点保护;其次,把人的意志和诉求纳入景区规划设计中,在整合景观空间布局和利益相关方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规划、设计、开发、运营、反馈的逻辑闭环。

(二)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景区旅游资源,以保护为主推动景区开发。首先,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保护红线相关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贯穿坝美景区开发建设,有效保护景区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其次,实施环保工程,大力种植柑橘、果树等与生态保护相向而行的产业,不断整合、强化、放大保护效益。最后,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保护好周边的植被、水体和地形地貌,推进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规划形成“多规合一”。

(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一是要保护好景区传统的文化设施和古风遗俗,保留原汁原味的壮乡风情。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景区建设,让游客在体验富有传统壮乡风情古风之旅的同时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二是旅游设施建设要符合景区调性,对新建现代化房屋建筑要按照壮族传统民居特色进行设计,还原具有浓厚壮族风情的标识性空间,避免注入过多商业化元素。

(四)重视壮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壮族文化是坝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元素,需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壮乡风情贯穿景区旅游全过程。一是加强对壮族文化资源的连接整合,以大型节庆活动为依托,以坝美景区旅游为平台,举行各类壮族文化活动,通过各类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二是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打造壮族民俗博物馆,对不可移动的文物和民族特色建筑物进行挂牌保护。三是引进文化企业对当地的壮族文化进行综合开发,鼓励手工艺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弘扬和宣传,与企业合作设计富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并组织壮族文化产品推介活动。

(五)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针对坝美景区投资商与原住民利益共享机制缺位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平衡各方利益,促进景区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和村民共同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由政府牵头制定科学的合作交流与利益分配办法,在此基础上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景区建设。二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坚持“公司+集体+联农带农富农”的理念,积极推进景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立,吸纳村民为社员,让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建立合理的分红机制。

(六)丰富和发展景区业态

按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理念在业态布局上展现新活力。一是构建“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模式。除了打造生态景观,还要紧扣生态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整合旅游观光、康养度假、有机农产品等产业资源,实现良性互动。二是打造丰富多彩的体验型旅游业态。让游客体验制作箩筐、农田耕种、机杼染织、采茶品茗等壮族原始的生产活动和跳竹竿、荡磨秋等富有壮族风情的娱乐活动。三是推广八宝米示范项目。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在景区附近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茶叶、油菜等高原特色产业,为景区发展奠定良好的外围环境和业态布局。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胡远燕

审核:曾   稆

终审:范文聪



最新新闻

滇ICP备20004729号-1

地址:云南老山干部学院 咨询电话:0876-2129285

Copyright © 云南老山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