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6 09:40:32
在滇黔桂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之际,《文山日报》刊发了院(校)教师赵静撰写的文章《滕静夫:滇黔桂革命根据地的坚守者》,以此缅怀文山革命英雄,传承老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全文如下
赶路的人,一定能遇见同行的人吗?但铺路的人,一定会照耀迷路的人。白云苍狗,四季枯荣,是谁,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十四年来一直奔跑在烈风中,不断将革命老区精神红色基因根植于边疆人民的心中。兵临城下,萤火虫中的凛冬,照亮富州大地,坚定不移地朝着建立新中国奋勇前进。他,就是中共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委员、党委书记——滕静夫。
1949年7月,滕静夫因为连年斗争,积劳成疾,遭到敌人迫害,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前,他仍然在病床上关心富宁县全境的解放工作,而这一天,距离开国大典仅仅只有八十多天,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英雄在黎明前陨落。正所谓“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富宁县人民为他写下了“出生入死干革命,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悼联。
滕静夫从小丧母,兄弟姐妹5人,全靠父亲滕浩川教书维持生活。他从小就深知边区的人们世代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军阀、买办、地主、土匪、流氓等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剥削,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中学时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滕静夫时常在想,我们怎么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怎么救中国!1926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滇黔桂边区的解放奋斗到底。
在长达滇黔桂边区14年的革命斗争中,滕静夫每一次都是在逆境中坚守,在逆风中翻盘。
第一次坚守,传承革命火种,赓续红色精神血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结束后,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留二十一师独守阵地,兵力锐减,革命形势严峻,最终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黄松坚化名为何尚之进入富宁,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即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带领边区人民取得了一场场的革命胜利,不幸的是,黄松坚在去上海汇报工作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敌人也开始集中兵力对根据地的核心地区疯狂进剿,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滕静夫临危受命,到富宁九弄接替黄松坚领导滇桂边区党委工作。为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滕静夫改名为何尚刚,与何尚之一字之差,对外宣告为何尚之的兄弟,进入富宁开展工作,从此他在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开启了长达14年的革命斗争:“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第二次坚守,壮大革命力量,为战斗时刻准备着。1936年,国民党组成“滇桂黔三省会剿”计划,集中兵力向根据地推进。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滕静夫加强和发展了红军主力部队,调集红军和赤卫队2000多人在那拨设伏,待敌进入“口袋”后袭击,歼敌指挥官马玉堂及官兵六七百人,这是红军反围剿以来战绩最显著的一战。此外,归朝包围战,俘敌100余人;岜莱之战,歼敌近百名,俘敌83名;谷沙之战,毙敌80余名;那泼之战,歼敌200余名……一场场凯旋的背后,是滕静夫等边区领导人无声的日夜坚守,在富宁县归朝镇的青年会旧址中我们可以看到,边区各位领导人的坐姿从不背窗,从不背门,为战斗时刻准备着。
第三次坚守,保留革命火种,加快云南解放进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慷慨激昂的歌曲在中越边境地区的山川之间久久回响,那是滕静夫老师在教唱革命歌曲,在讲述革命故事。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后,游击队主力参加“田州改编”北上抗日。滕静夫认为没有中央明确指示而拒绝革命队伍被国民党改编,毅然选择留在者兰丛林,转入地下坚持革命斗争。果不其然,国民党地方当局背信弃义,重兵清剿边区,大肆捕杀中共党员、红军战士、革命群众,根据地丧失,边区革命斗争陷入低潮。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滕静夫没有畏惧、没有屈服,带领10多位同志从者兰转移到中越边境的靖西一带从事秘密斗争,以开学堂、做生意、办酒厂等作掩护,寻找失散的红军战士,建立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线,组建“兄弟会”“农会”“农民自卫队”等革命组织,做了很多的群众工作,重新打开了边区革命斗争的局面,为后来的解放战争保存了革命火种,为富宁的顺利解放做出巨大贡献。
滕静夫长期领导边区军民顽强地进行革命斗争,被国民党反动当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多次派兵围捕和派遣特务奸细屡次投毒暗杀。长年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使得滕静夫重病缠身。但革命的初衷、对人民的承诺、对新中国的向往,激励着滕静夫拖着重病之躯,艰难地奔走在中越边、滇桂边的崇山峻岭坚持革命斗争。在病床上,他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策动富宁常备队队长梁学政,使得富宁县城得以顺利解放。然而,就在富宁县城解放2个月后,国民党当局收买医生在药中下毒,滕静夫不幸罹难,长眠于他战斗了14年的富州大地,时年44岁。英雄在黎明前陨落,他差一点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滕静夫与滇黔桂边区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至今,富宁县革命纪念馆还存有滕静夫同志写给老百姓的借据,军拥民、民拥军,老区的革命先烈和各族群众,一直在践行着伟大的革命老区精神。在我们文山及广袤的滇黔桂边区,还有许许多多像滕静夫一样的革命先烈,他们是爱国信党,有着坚定不移理想信念的李杏锦、汪氏田;他们是舍生忘死,有着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的韦娘六、刘家华;他们是敢于胜利,有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的黄松坚、傅少华;他们更是自强不息,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的广大老区群众。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惜抛家舍业,不怕流血牺牲,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的国家而不懈奋斗。
如今战争已远,但延续血与硝烟洗礼过的精神火种,却历久弥新,永不过时。革命老区精神根植于人民的基因,后来延续成为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老山精神”,以及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更是成为打造云南东大门的精神支柱。文山州全境均属于革命老区,红色故事依然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鲜活教科书、砥砺人生航向的最好营养剂。每个人都要争先来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在党的领导下,奋力书写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胡远燕
审核:曾 稆
终审:范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