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创造》发表院(校)文章:《“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挑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5-05-30 15:13:52

近日,我院(校)教师王景艳、曾稆、李广三位老师共同撰写的文章《“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挑战及对策》荣登由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创办的期刊《创造》,文章在系统分析坝美文旅融合的优势与挑战的基础上,多个维度探索加快推进“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

文章如下

“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挑战及对策

王景艳 曾 稆 李 广

以“世外桃源”著称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景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特征都神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全部想象,是广南县乃至云南省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坝美作为云南以山水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构筑的众多旅游景点之一,既具备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也遵循同类型景区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研究坝美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而且对云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同类景区谋划文旅产业发展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系统分析坝美文旅融合的优势与挑战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探索加快推进“世外桃源”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一)出世秘境: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自然之美

坝美位于广南县坝美镇西北方向,在壮语中是“森林中的洞口”的意思,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当地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景区四面环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拥有独特的“一河穿两洞”地质景观。进出村都需乘船经过幽深宁静、钟乳林立的山洞。洞内令人目不暇接的地貌奇观,让人仿若置身仙境。出洞后映入眼帘的是田园盛景与古朴村落,具有典型的“隐于山林、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意境。1700多年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每一个场景都能和坝美景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应起来。经过无数专家的考证,认定广南坝美自然景观的空间组合和人文历史的传统延续都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高度吻合,被人们誉为“最后的世外桃源”,这是坝美得天独厚且不可复刻的自然之美。

(二)壮族风情:世代相传的壮乡民俗民风的人文之魅

坝美全村国土面积 7.20 平方千米,一层层依山而建的房屋住着百余户壮族人家,村落布局均是“背山面水”,村民大多属土著居民沙支系。村中女子着装均以蓝青色为主基调,扎着帕角,脚穿绣花鞋。男子则身穿黑色对襟衣,着黑色包头帕。数百年来,坝美人创造出诸如壮族民歌、传说故事等艺术作品以及富有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洋溢着古老淳朴的壮乡风情。村寨里每年按时举行过小年、三月三、祭龙、祭祖、花糯米饭节等传统节日,并定期举行围鱼、对歌、舞狮等集体娱乐活动,至今保存坐家、舂粑粑定亲、吹树叶谈情说爱等特殊民俗。坝美人世世代代自觉遵守传统道德规范,持久保持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他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睦邻友好,生动地展现了世代相传的壮乡民俗民风的人文之魅。

(三)田园诗画:驮娘江畔田园牧歌式的农耕之乐

坝美四面环山,由于交通不便、与世隔绝,当地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山谷里,传承发展着壮族传统的农耕文化。种田用的是木犁木耙,浇田灌溉用的是木制水车,自种棉花自纺布,碾米磨面用水磨或石磨,撒网捕鱼,全是人力畜力手工作业,无现代化机械加持。清澈的阿科河横贯全村,在群山环绕的平坝中蜿蜒流转,被月牙状的桃花岛一分为二,被称为男女河。沿河两岸绝壁、山峦、古树、花草、溪流、轻舟、水车、农田、茅舍等相得益彰、巧妙组景,飞燕、鱼儿、鸭鹅成趣,猴爬岩上面至今生活着三四群猕猴家族。古朴静谧的风雨桥和吱吱作响的木制水车传递着古老的信息,再现出经典的生态农耕时代,展现出男耕女织、小桥流水、鸡犬相闻、鱼翔浅底、猕猴攀岩的诗化田园景观。

(四)远古符号:流转千年的洞天福地历史传说之韵

坝美景区的村寨,古老而优美,有着广为流传的关于驮娘江、千年古榕树、侬智高起义的民间故事。坝美人从古至今敬畏自然和神灵,崇拜祖先,使得古风遗俗能够在当地不断延续——带有传奇色彩的古榕树树龄据说已超过一千年,与村里保留下来的龙神庙、土地庙、老人厅等诸般事物,一同见证了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村落里随处可见的水车、独木舟、水纺织机等生产生活用具,古朴粗拙,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更承载了一份厚重的历史。

(五)心灵归航:远离喧嚣寻找内心宁静的生活之悦

“坝美”,意为“森林中的洞口”,一个名字里就藏着诗与远方的地方,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置身其中,时空的维度仿若静止。村落隐于山林,河流蜿蜒穿行,浮云出岫,倦鸟知还,结庐此境,车马无喧,如同水墨图卷一般在眼前浮现。走进坝美,满目苍翠尽收眼底,山间潺潺溪水指路,尘世的喧嚣便被隔绝在外,在轻松悠然的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安静,收获无限惬意。宁静平和的自然风光与安居乐业、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大众梦寐以求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寄托,符合现代都市人崇尚自然的心态。

二、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一)生态保护挑战:无序开发带来的原生态受损

随着坝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修建或完善各类满足游客娱乐休闲需求的基础设施及安装相关硬件设备,会对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造成相应的负担和压力。加之游客在景区的各类娱乐消费行为也会对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从前村民们对鱼类的索取仅限于满足个人需求,河流里的鱼类十分丰富,随着景区的建设,村民们需要捕捞更多的鱼来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势必会对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消耗容易导致景区空间形象改变,带来生态异化的风险,破坏“天人合一”的原始景象。

(二)去传统化风险:商业化气息破坏原有景区调性

坝美景区建设初期,商业化元素注入过多,忽视了同景区风格特色相融合。景区改造后,虽然更加整齐鲜亮,但是却破坏了原本具备的古朴宁静格调。通过对当地人的采访和改造前后的景区照片对比,直观地反映出坝美受现代社会冲击,去传统化现象较为明显:景区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被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民居替代;码头被过度硬化,同周边环境设施格格不入,景区整体风格由原来的独具特色变得商业化、同质化。

(三)文化传承困扰:壮乡民族文化发展式微

随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人员往来、商品交易、资金流动、管理服务等商业化现象,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坝美人“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坝美的耕地较少,近年来,坝美村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创业或务工,导致民风民俗的持续稳定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同时,当地人的缺席,容易造成景区人文景致的不足和壮乡民俗文化氛围趋于淡化,壮乡民族文化发展存在式微的风险。

(四)利益分配矛盾:投资商与原住居民利益共享机制缺位坝美景区建设过程中存在投资商与原住居民利益共享机制缺位的问题,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广南民族文化公司享有坝美景区独家许可特许开发经营权,并持有 100% 股权,对坝美景区的经营拥有绝对主导权与支配权。原有的由景区村民经营的马车、人工船被取消,以企业经营的电瓶车和机动船取而代之,大部分马车工、船工等失业,且企业为当地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村民们普遍表示对景区旅游发展为自己增益失去信心,导致景区内大部分群众外出务工,景区的发展与群众利益互不相关,没有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好局面。

(五)可持续发展隐患:景区业态优势不明显

坝美景区业态主要体现在旅游观光方面,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由于坝美景区面积较为狭小,景区内种植的稻谷、油菜、油茶等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发展为足以支撑景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业态。投资公司虽然从运营、造景、体验、商业、惠农、传播六个方面开展工作来提升景区的竞争力,但就目前来看,游客留不住、景区没有优势业态支撑这一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成为发展坝美旅游的一大瓶颈。

(六)文旅融合难点:历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坝美景区虽以《桃花源记》为原型进行景点的增设和优化。但是文旅融合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景区内的壮族文化风情基本上是由当地村民原先留下的生产生活固定印记及现实的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来进行构建的,缺乏专业人士及相关部门对当地历史文化内容的挖掘及转化运用,未充分发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作用。

(七)游客体验感问题:景区娱乐项目单一化游客体验感的强弱是决定旅游景区是否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坝美景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原汁原味的壮族风情,但是游客娱乐方式主要为乘坐船只、旅游观光车,容易导致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同时,如果景区一旦下大雨,小河涨水,河面上升,就没有办法乘船而入,旅游休闲活动戛然而止,因此,体验活动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坝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规划先行

坝美的规划应该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把握景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对景物、村民、民俗等整合规划,不仅要对物进行规划,也要对人进行规划,形成一个符合“物”和“人”发展需求的“天人合一”的空间构想。把景物按照“世外桃源”的鲜明主题和壮乡风情的传统设定进行科学的空间布局和定点保护,同时要把人的意志和诉求纳入景区规划设计中,确定旅游区利益相关者(村民、投资方、当地政府、游客)及其诉求,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合作协同关系。在整合景观空间布局和利益相关方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规划、设计、开发、运营、反馈的逻辑闭环。

(二)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

坝美景区文旅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地利用景区旅游资源,以保护为主推动景区开发。首先,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保护红线相关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贯穿坝美景区开发建设,将规划区分为一、二、三级生态保护区,有效保护景区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其次,实施有效的环保工程,大力发展柑橘、果树等与生态保护相向而行的产业,在有坡度的景区周围开展景区植绿护绿工作,在环线公路两边多种植吸尘树种,增加绿地的面积,不断整合、强化、放大保护效益。再次,在保持原生态的模样下适度开发,不断补齐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尤其在施工期间要注意保护周边的植被、水体和地形地貌,推进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保等规划“多规合一”。

(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坝美景区旅游发展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避免在景区建设中注入过多商业化元素。一是要保护好景区传统的文化设施和古风遗俗,保留原汁原味的壮乡风情,使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同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景区建设,让游客在体验富有传统壮乡风情的古风之旅的同时,享受科技带来的更加便捷且丰富的旅游体验。二是旅游设施建设要符合景区调性,新建的现代化房屋建筑要按照壮族传统民居特色进行修缮,还原具有浓厚壮族风情的标识性空间。在硬件上将驳岸、栈道、休憩平台、码头等区域的“硬化”元素改造为符合景区调性的添彩点,改造、迁移或拆除景区内与当地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设施,最大程度保留坝美的神秘感。三是打造好壮乡农家乐品牌,无论是菜品、小吃还是住宿风格都应体现壮族特色或农家格调,尽量避免与其他旅游景区同质化。

(四)强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壮乡民族文化是坝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元素,需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壮乡风情贯穿景区旅游全过程。一是加强对壮族文化资源的联结整合,以大型节庆活动为依托,以坝美景区旅游为平台,举行各类壮族文化活动,通过盛大隆重的节庆活动充分展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打造壮族民俗博物馆,对不可移动的文物和民族特色建筑物进行挂牌保护。三是引进文化企业对当地的壮族文化进行综合开发,鼓励手工艺传承人凭借自身技艺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弘扬和宣传,并与企业合作设计富有浓郁壮族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组织壮族文化产品推介活动。四是做好以壮乡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策划和智能化宣传,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声、光、影的有效融合,再现坝美景区壮乡风情,形成一个视觉冲击,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五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营销手段,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可引入网红文化这一现代化产物,加速大众对壮乡文化的识别、理解和传承。

来源:创   造

编辑:胡远燕

审核:曾   稆

终审:马登伟




最新新闻

滇ICP备20004729号-1

地址:云南老山干部学院 咨询电话:0876-2623125

Copyright © 云南老山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